渤海钻探:“双提升”背后的“智慧含量”
www.chinaoilonline.com 2025-11-10 11:12:11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11月4日,在安平506井施工现场,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40616钻井队队长刘晓军正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柴油机油耗监控系统,精准指导施工中按需、经济地使用柴油机。刘晓军说:“这套系统不仅大幅降低了钻井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更让每一台设备的潜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渤海钻探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绿色转型为路径,通过“智慧钻井”实现降本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渤海钻探通过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目前,公司今年以来钻井提速达5.3%,重点井提速6.25%。
“变形”营房 破解运输难题
11月3日,在渤海钻探公司一个国际项目基地,装备工程师韩勇指挥吊车缓缓起吊。随着吊臂移动,一座野营房在钢丝绳的牵引下发出轻微的机械传动声,逐渐收缩变形,短短几分钟体积就显著变小。“这是我们最新投入使用的可伸缩式野营房,别看它‘变形’轻松,背后是我们对传统运输难题的彻底革新。”韩勇介绍道。
在国际市场拓展中,渤海钻探公司面临着营房运输的困难。以往的营房体积固定、拆装烦琐,一套营房往往需要多个标准集装箱才能运输出国,不仅海运费用高昂、周转周期长,而且在部分道路受限的作业区会遇到“进得去、展不开”的尴尬局面。如何实现装备“出得去、展得开、运得回”,成为公司国际化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
公司组织技术团队开展专项攻关。受现代可伸缩建筑结构启发,团队创新研发出这款具备伸缩功能的野营房。通过巧妙的机械传动设计和模块化布局,营房在运输时可压缩至原体积的50%以下,大幅节约了空间;到达井场后,又能快速展开,恢复完整功能。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运输难题,更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的转变。
如今,这款会“变形”的营房已在多个海外项目投入使用。据测算,仅单套营房就可节约海运成本近40%,而且极大提高了部署效率,为公司快速响应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能“机械眼” 钻井操作更精准
随着钻井作业不断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公司围绕司钻操作环节的系统性痛点,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让钻井作业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在高难度地层与复杂工况中实现安全、高效钻进。
以往,在非电动钻机钻井队,司钻在操作中面临着一个难题:关键参数采集器分散布置在司钻房外不同位置,扭矩、泵压、悬重等数据无法一目了然。“操作刹把时,眼睛得不断地在几个方向之间切换,尤其是在复杂地层,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以避免误判。”50523钻井队工程师敖明明说。这种操作模式对司钻的个人能力要求极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钻井过程整体控制精度的提升。
为解决这一难题,渤海钻探研发并全面推广“电子无线智能显示装置”。该装置将三大关键参数集成于司钻视野正前方,如同为司钻装上了3只“机械眼”,实现参数一屏尽览、实时监控。司钻不再需要频繁转头、分神远望,操作专注度和反应速度显著提升,从“人找数据”转变为“数据见人”,真正实现“一眼掌控全局”。
另一项突破,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石油钻井机械转盘扭摆功能”。随着大位移井、长水平段水平井数量增多,水平段长度增加,钻柱摩阻扭矩高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滑动钻进时,托压现象频发,使钻头上的有效钻压明显减小,进而降低机械钻速,影响长水平段水平井的钻进效率。
这种扭摆技术,好比给钻头加上了“慢动作微调”能力,钻杆在井下“扭”得更巧、更稳,摩阻大幅降低,钻井效率提升10%以上。目前,这两项技术已在多个区块规模化应用,不仅减轻了司钻工作强度,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而且推动了钻井质量与效率的整体跃升。
“光电”互补 清洁生产“添绿”增效
渤海钻探积极开拓新能源新业务,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扩大钻机电(气)代油、电驱压裂规模,在部分集气站实施光伏发电,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为公司增加更多“绿色效益”。
公司研发的DML智能绿电系统通过创新实施多模块协同研发,优化能源配置与供应,实现了绿电技术在石油钻探营区的规模化应用,极大降低了供电成本,保护了环境。目前,该系统单套日发电量大于600千瓦时,在进行大规模钻探施工时,智能调配光伏、风电与储能资源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随着“电代油”工程的深入推进,传统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正逐步被安静、清洁的电动设备所取代,井场周边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在重点区域市场,第一钻井公司全面推广“电代油”技术,配套建成4000千伏安大容量“电代油”装置,成功突破大功率钻机设备清洁能源供电的技术瓶颈,实现节能降耗与减排增效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