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立体化激活能源发展新动能

www.chinaoilonline.com  2025-10-23 14:35:49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十四五”期间,长庆油田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为突破口,开发风、光、电、热等非化石能源,布局绿氢“产、储、运、销”产业链,形成油气和新能源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10月20日,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合H9井场200多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今,长庆油田在甘肃庆阳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边缘已建成国内页岩油最大的扇形井网采油平台,仅以不到4个足球场大小的用地,便高效开发了地下千万吨级页岩油资源。

长庆油田以“建设世界一流大油气田”为引领,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开拓性的思维,全力构建“油气+新能源+生态保护”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在新能源清洁替代、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多元发展答卷。

筑牢能源安全“压舱石”

连续5年6000万吨以上稳产,建成我国首个500亿立方米特大型产气区

这5年,长庆油田从“国之所需”把握核心功能,加快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增长“稳”与规模“大”基本保持良性互动。

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供需形势,长庆油田坚持“稳油增气、常非并进”战略,持续推进高效勘探开发,2024年油气当量再创新高,累计生产油气当量跨越10亿吨大关。其中,天然气年产量在2022年历史性突破500亿立方米,占国内总产量近1/4。截至今年7月9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7000亿立方米,可替代标煤8.5亿吨。

在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创新运用“立体勘探”“体积压裂”等核心技术,从“磨刀石”里挤出了源源不断的非常规油气。在陇东地区,曾经被认为“不具备开发价值”的页岩油层,如今正以日均万吨级的产量改写历史:页岩油年产量从2020年的不足50万吨跃升至目前的300万吨级。长庆苏里格气田成为我国陆上规模最大的整装气田,实现了致密气规模效益开发。煤岩气水平井钻完井技术2.0成功定型,首个千亿立方米煤岩气大气区在长庆落地建成。

非常规油气资源在长庆人手里,从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开发的“香饽饽”。与此同时,长庆油田加快数字化转型,建成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以“少人高效”模式支撑起超大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新能源增长极

光伏装机总规模36.4万千瓦,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这5年,长庆油田从“企之所能”把握核心竞争力,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和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强”与产业“壮”总体实现同频共振。

“十四五”期间,长庆油田跳出传统油气思维,加速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在陕北地区,100兆瓦光伏发电基地并网投运,年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在宁夏盐池,风电项目与采油作业区形成“风光互补”,清洁电力自发自用比例提升至35%。

值得关注的是,长庆油田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不仅要丰富“碗”里的能源类型,而且要将清洁能源“烹饪”成高质量发展的“佳肴”,提供更经济更有效益的能源“粮食”。

光伏矩阵成为黄土塬上一道新的风景线。近年来,长庆油田依托大平台集约布井模式,充分利用井场间隙空间建设光伏发电设施。目前,全油田已建成2780座光伏发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长庆油田不断加快光电、风电等项目落地,全方位构建风、光、电、热多能互补新格局,“十四五”末清洁能源替代率将达到25%。

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CCUS国家示范工程累计埋碳超百万吨,油区绿化率达95%

这5年,长庆油田从“未来所向”把握品牌价值,稳步推进管理阶段进阶和发展方式转型,生态“美”与基业“长”逐渐成为共同心声。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长庆油田通过持续攻关与试验,形成了适合黄土塬地貌“三低”油藏,以二氧化碳混相驱替、循环利用、安全有效埋存等为核心的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CCUS技术的工业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油田在陕、甘、宁三省区部署3个百万吨级CCUS工业化项目。

在追求产量效益的同时,长庆油田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安塞、西峰油田等8个国家级绿色矿山;积极绿化美化井场站库,油气区每年新增绿地4500亩以上。在毛乌素沙地边缘,创新“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的密闭生产工艺,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身“油区绿洲”。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型。长庆油田将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融入战略全局,建立“碳足迹”监测体系,推行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十四五”以来,在油气产量当量持续攀升的情况下,总能耗、商品量单耗、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碳排放指标均实现“四连降”。

长庆油田的实践证明:传统能源企业完全可以在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绿色转型中找到更优解。其多元发展模式不仅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筑牢了“压舱石”,更为能源行业低碳转型贡献了“长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