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多年父子成师徒
王俊义哭了。“爸,哭出来吧,这样心里会好受点。”王金权对父亲王俊义说。13个年头,泪水诉说了父子俩与管道的一切。
3月9日,王俊义从病榻上站起来了,他深知自己身体康复与西南管道公司武山站密不可分,顾不上身子虚弱的他立即投入到管道巡护中。
王俊义和儿子王金权是兰成渝管道三县梁段的农民巡线工。三县梁位于甘肃武山、甘谷、礼县交界处,是个荒凉的山梁。
2002年兰成渝管道全线贯通,老王主动报名担负起家门口的管道巡护任务,在南方务工的王金权随后也被老王叫了回来,加入到管道保护队伍中来。
2014年冬天,老王得了感冒,引发急性肺炎,自那以后老王未曾离开过病榻。王俊义的工作留给了王金权和武山站员工。期待老王早点康复,成了武山站和王金权最迫切的愿望。管道保护、照顾老王两个都重要――为此,站里重新排了班,熬药、定期检查、管道巡护……没有一个落下。
“生死离得很近。那天要不是站里及时将自己送往医院,自己就完了。”老王清楚记得,小年那天,是石油红穿梭在白衣丛中,用汗水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一间土坯房、一张桌子、一盏煤油灯、用焦黄塑料纸包裹的优秀巡线员奖状――这就是父子俩的办公地点。长期使用煤油灯,使他们的眼眶和同龄人相比,凹陷很多。
“父亲是老巡线工,我也算是子承父业吧。”王金权说,自己和父亲这一走就是两万多公里。
工作中,王金权习惯称父亲为师傅。“汶川大地震那年,管道停输好多天。”王金权说当时自己就蒙了。父亲并没有慌乱,检查阀室和管道,根据震前压力参数,向站里做出准确的汇报和判断。说起父亲的管道经验,王金权由衷地佩服。
以前,父子俩每天早8时开始巡线,翻越两个山头、再下三个深沟。走过这些沟沟坎坎,需要花半个晌午。“每天重复走同样的路,却会遇到新情况。”王金权直言,只要稍不留神,管道上方就会冒出违章占压,因此每天必须至少沿管道走一遍。
三县梁土地肥沃、草木茂盛,这使父子俩巡线多了一些威胁。“自己有几次都被野狗咬破了裤子。”王俊义说,管道巡护,苦、惊险与快乐并存。
工作之余,武山站员工会向村里的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辅导他们完成功课。这让王俊义永远无法忘怀,使他看到了希望。“读书是农村娃有出息的最好路子。有石油人的帮助,山里娃上学流失没有以前严重了。”王俊义说。
“老王父子俩工作细心,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问。”这个站负责人贾兆斌说,老王负责的管道没有出现过一起事故。
“远亲不如近邻,家里有困难,站里总会想些办法帮助自己。”十几年来,王金权明白一个理,和石油人在一起没有过不去的坎。
“但愿身子骨再硬朗几年。”王俊义希望在有生之年为管道做更多的事。
夜幕中,传来了乡野的犬吠。三县梁山脉上出现了时隐时现的光亮,父子俩的夜巡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