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敏:征战海外油田铁娘子
【人物小传】赵丽敏,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东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中国石油海外油田开发研究16年,先后参加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曼、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十多个海外重大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方案研究以及技术支持工作,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十多项。曾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优秀员工”等荣誉。
记者见到赵丽敏时,她在埋头看刚从前方发来的地质材料,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方案。说起工作,赵丽敏分享了她第一次海外出差经历。2003年,她前往苏丹项目汇报工作。从北京到喀土穆,需在上海、迪拜转机,转机时,她发现同行中的好多人是前往喀土穆的打工者。赵丽敏说:“他们虽然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但是那种拼劲、闯劲,我现在印象都很深刻。这么多年,我们石油人‘走出去’找油找气,凭的不就是这种拼劲和闯劲吗?”
赵丽敏从事海外油田开发研究工作16年,从委内瑞拉到苏丹,再到伊拉克,她一直征战在海外找油找气的战场上。
她的日历中没有假期
2010年,中国石油在伊拉克第二轮国际招标中成功中标哈法亚项目。项目部要求半年内必须提交油田初始开发方案,项目才能正式开始实施。“初始开发方案相当于‘准生证’,方案通过之后,钻井、地质采集才能进场。”赵丽敏介绍说,“项目组面临着碳酸盐油田这个新课题,时间紧,还需要和多方沟通。”从2010年1月开始,赵丽敏带领研究团队扑在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工作上。“从1月初到4月底,加了3个月的班。不过,我们是当年中标项目中第一个入场作业的。”赵丽敏和研究团队仅用5个月就高质量完成了哈法亚油田初始开发方案的编制,得到资源国和合作伙伴的认可,为项目经营抢得先机。
2012年春节,赵丽敏又向正式开发方案的编制发力。按照他们提交的开发方案,2012年6月油田提前投产,成功建成年500万吨产能,为2014年建成千万吨产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3年1月,赵丽敏穿着冰冷厚重的防弹背心,在荷枪实弹的保安“押解”下,抵达哈法亚油田。赵丽敏来不及倒时差,就和同事扎到会议室里,向项目公司介绍开发方案。
冲得上 打得赢
作为第一批在海外技术支持体系中掌握三维地质建模的技术人员,赵丽敏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地质特点,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和井位部署基础,在油田开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丹6区Fula油田调整方案研究中,她完成116个油气藏的综合地质研究,部署的55口开发调整井单井日产达到100吨以上,有力保障了苏丹6区年产200万吨以上持续高产稳产。
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关键时刻,赵丽敏总是冲得上、打得赢。
2014年1月,项目组赴迪拜向伊拉克项目公司和伊方专家汇报2013年度科研课题研究进展。由于签证的原因,有2个课题的负责人不能前往,赵丽敏除了准备自己负责的课题外,还主动承担了另外2个课题的汇报工作。基于对哈法亚各油藏的整体把握,赵丽敏顺利完成汇报任务。她说:“哈法亚项目地质专题的质量控制都是我在做,汇报顺利是很正常的,如果不顺利,说明工作做得不到位。”
徒弟眼中的好师傅
作为地质学科带头人之一,赵丽敏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做好对青年员工的“传帮带”。工作中,除了完成自己负责的课题外,她时刻关心整个项目的进展,重要的环节更是细致入微。“每解释一口新井,她都要将重点层段、容易出问题的层段检查一遍,把好质量关;前线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她马上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夹分发到所有人手中,并定期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如今已小有名气的青年专家段天向谈起师傅赵丽敏充满了敬意。
“哈法亚项目是一个科研和生产结合得特别紧密的项目,在哪口井取芯,钻机在哪打,在哪取资料,科研在前期的时候对开发介入是很透彻很深入的。虽然工作量很大,要求很高,但是解决生产急需,青年科研人员可以很快地提升自己。”赵丽敏总是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去提高自己。2012年在成都有一次碳酸盐岩交流的机会,她没有发言,把机会让给了几位年轻人。如今,她培养的几名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已成为中东油气田开发的技术骨干和青年专家。
说起所里的年轻人,赵丽敏充满了期待。提到父母,她静默了一段时间,看着窗外说:“这些年,我的生活似乎只剩下工作了。父母特别担心我,担心我不按时吃饭,担心我太累了,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希望他们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