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泉州年产1200万吨炼油项目环评报告获批准

www.chinaoilonline.com  2011-08-24 00:00:00

    中化集团的炼化梦就要成真了。日前,从环保部传出消息,总投资293.82亿元的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环评报告获批准。

    继中化集团以合资形式经营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增资控股了潍坊弘润石化助剂公司后,独资的千万吨级炼油项目让中化集团挺直炼化“腰杆”。中化集团正在不断完善从勘探开发、炼制到分销、零售的产业链。

    泉州的大手笔

    “说到中化能源业务的未来发展,我们的设想是将中化发展成为拥有一批优良油气资产和国内外领先的大型炼化项目、具有较强综合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知名石油公司。”中化集团总裁刘德树说。

    2006年9月,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成立了。其为中化集团下属中化股份全资子公司,位于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的泉惠石化工业园,占地4000亩。

    该项目主体生产装置包括新建1200万吨/年常减压、160万吨/年延迟焦化、260万吨/年渣油加氢、240万吨/年催化裂化等19套炼油装置。工程总投资293.8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2.35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7.61%。

    项目建成后,每年加工1200万吨进口科威特原油,主要生产欧5汽柴油及航煤、液化气、聚丙烯和芳烃等产品。

    中化泉州炼油项目原按“一次规划,分两期实施”的思路进行,一期工程为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项目,二期工程增加常减压等装置,扩大储运系统能力,最终形成12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

    2007年,福建省环保局对《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期50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批复。

    后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中化集团决定整体推进已确定的规划项目,不再分期实施。

    2011年3月30日,随着最后一车回填土的倾倒完毕,中化泉州炼油项目主厂区104万平方米主装置区的回填任务完成。

    从围城到长城

    中化集团前身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属于贸易型窗口企业,曾一度把握国内化肥、原油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次向日本出口100万吨大庆原油,就是由中化集团负责的。

    1998年,随着国家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国家对石油、化肥经营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化集团在1年内失去了这两大看家商品的垄断经营政策,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企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传统进出口代理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同时,由于过去盲目扩张和管理混乱,企业积累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爆发,外资银行纷纷逼债,中化集团资金链断裂,发生了支付危机。

    刘德树用“死过一次的企业”来形容中化集团。原本占尽优势的国内外贸易业务一时间像是一座围城。只有转型,延长产业链,将围城变成长城,才能让企业重新焕发光彩。

    在上游,中化集团2001年从零开始,突破原来以石油贸易为主的业务模式,去海外寻找和收购合适的油气资源项目。目前,其已在海外拥有近30个合同油气区块,权益内剩余可采储量5.42亿桶,年均产量3219万桶。

    在下游,中化集团的成品油分销网络覆盖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

    刘德树表示:“如果要说中化能源业务的现状,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能源领域,我们是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外的有效补充。对于中化集团来说,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巩固在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及仓储物流服务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向石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油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