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保障石油安全的捷径

www.chinaoilonline.com  2011-01-13 00:00:00

    从长远发展来看,世界油气供应只会越来越紧张。一方面,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在逐年减少。而保持经济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寻求新的替代能源就成为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诸多国家在制定能源策略时,都把目光瞄准了资源丰富并且有待开采的国家和地区。

    挺进欠发达区域参与竞争

    非洲石油资源丰富,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11%。非洲不仅有丰富的已发现而未开采的油气资源,同时还具备发现世界级新油田的巨大潜力。据分析,未来5年世界新增石油产量的1/4将来自非洲。非洲石油含硫量低,油质好,开采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率较高。非洲共有20个产油国,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和利比亚五国的产量约占非洲石油总产量的85%。2010年,非洲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近20%。非洲能源尽管丰富但是并未得到有效开采利用。非洲人均能源年消费只相当于半吨石油,而世界的人均消费为1.2吨。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转,然而在中东地区,时局一直动荡不安,为稳定经济,保障供应,世界石油消费国必须实现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西方国家纷纷寻找新的油源区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非洲。

    当初,美国人对非洲的石油资源并不十分重视。美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靠沙特、墨西哥、加拿大和委内瑞拉供应。但在进入21世纪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巨大的石油储量引起了美国越来越大的兴趣。美国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湾,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其中包括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乍得、喀麦隆、加蓬和安哥拉。据估计,该地区石油日产量在450万桶以上,超过伊朗、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石油日产量的总和。由此非洲国家已经在美国政府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尼日利亚现在是美国的第五大石油供应国,每年供应石油3.07亿桶,安哥拉位居第七位,年供应1.17亿桶。目前,美国从非洲国家进口的石油数量已经相当于从沙特的进口量。能源专家指出,美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将达到每年7.7亿桶,到2015年,非洲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总进口的25%甚至是35%,从而超过整个波斯湾地区。

    欧洲国家的石油消费也大多依赖进口,1957年法国赤道非洲石油公司在加蓬发现了石油,开始了欧洲石油公司在非洲的事业。随着美国石油公司大举进军几内亚湾,欧洲各大国的石油公司也纷至沓来。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法国埃尔夫公司等在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国家建立了基地。BP、意大利阿吉普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也相继进军安哥拉,以期有重大发现。

    日本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所消耗的石油99%需从国外进口,目前也在加速实施开发非洲石油资源战略。日本石油企业目前主要在埃及、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从非洲国家购买油气资源储量。

    除了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军非洲外,韩国、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纷纷抢滩非洲,寻找石油资源。

    非洲大陆的石油战略地位持续上升,非洲已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能源供应基地。

    合作开发利益共享

    世界石油资源合作开发一直是发展石油经济的重点课题,尤其对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来说,石油公司的技术落后、经验不足,困扰着他们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开展世界石油资源合作开发,逐步由初级向高级过渡,不仅可以获取石油资源,同时还可较大幅度地节约成本,较快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型石油公司虽然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但是他们的人工成本相对也较高,如果与熟悉作业环境且有资金优势、信息灵通的当地石油公司联合投标,组织施工,不仅可以提高中标率,而且有利于石油市场的开拓。

    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与有经验的国际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种方式既可分散风险,获得利润,又可学到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既培养锻炼了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作业队伍,也有利于逐步扩大石油资源开发的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专家提出,发展中国家应限制跨国公司向本国转移高油耗产业,鼓励国内高油耗企业“走出去”。研究加强与产油国全方位合作的总体战略,并针对产油国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方案。加强地区间的能源消费国的合作,共同促成反映国际石油消费国利益的价格体系,共同出资修建跨国油气管道,将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连接起来并吸引多国公司参与建设和经营。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建立国际石油经济新秩序,无疑是每个国家的共同愿望,但是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斗争和努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建立国际石油经济秩序的长期目标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所区别又要联系起来,为实现长远目标必须从实际问题做起,制定正确的策略,从而使国家之间的石油经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惠基础之上,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石油储运防患于未然

    建立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的威胁,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紧急动用至今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海湾战争期间,另一次是最近的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时。由于遭受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重创,美国政府对石油危机极其敏感。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且多火山地震,故不能像美国那样,建立规模庞大的地下油库储存原油和油品,也不可能完全采用地面储备,因而其储备方式也只能是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地面储备、半地下储备、海上储备和地下洞穴储备等方式。从1978年起,日本开始征收石油税,对原油、各种石油产品、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征税,此项收入几乎全部作为石油储备基金。

    石油储运不仅存在自身安全的问题,而且在不少地区还时有发生异端分子破坏石油储运的恶劣事件。国际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输油管道多次被炸。尼日利亚武装分子的破坏活动,直接目的在于增加当地享有石油收入的分配比例,逼迫所有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的外国石油公司立即撤离,但造成的影响却不仅是尼日利亚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石油生产和出口下降,地区经济发展受阻,而且直接导致国际石油供求变化、价格波动。

    在通向石油的道路上不仅有财富,还有灾难,甚至是毁灭。地区军备竞赛的加剧,恐怖主义的滋生,助推金融危机的发生,无不与石油有关。未知的、已知的还有很多,今后的路途还很遥远,需要不断的分析、研究、探索,尽快建立起一个人类共同享有、共同受惠的全球石油工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