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机遇中寻求崛起
长期以来,地方炼油企业始终在政策与市场的缝隙中求生存,而生存压力更令他们练就一身应付危机的本领。但即便如此,因身份上的“先天不足”外加政策上的“后天掣肘”,地炼的境遇仍每况愈下。
困境中求生——资质、油源
2008年2月26日,商务部通过其网站发布公告,赋予了8家企业成品油批发资格。这份公告称,山东海化物流有限公司、山东神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这是地方炼厂首次得到国家的认可。此前,地方炼厂只能在获得所在省市经贸委的认可后,变相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商务部的批准,可以说让地方炼厂获得了名正言顺的资格。但在当时炼油环节全面亏损的大背景下,对地炼企业来说,一方面,在上游油源领域受制于中石化、中石油等国资巨头,另一方面成品油出厂价受到管制,而在下游缺少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亏损由此造成。部分地炼企业获得成品油批发牌照这一孤立事件,无法改变地炼企业的整体弱势。
山东省经2000年国家清理整顿后保留的地方炼油企业共21家,其中纯地方炼厂14家,山东地炼虽坐拥巨大产能,却无法获得油源,油源被掐后续产业难以接续,山东地炼面临原料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地方炼油企业没有加工进口原油的资格,国产原油配置计划少,由于无法获得足够原油进行加工,山东地炼主要以燃料油为原料。然而燃油税改革的实施,又使山东地方炼化企业税负大幅增加。
危机中挣扎——燃油税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各行业用油量减少;另一方面,原油价格大幅下降,而国内主营单位在国家政策保证炼油利润的前提下,增加供应量,造成市场供应充足。这两层原因共同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的过剩局面。
但在绝大多数地炼人士看来,金融危机只是个外部诱因,其产生的问题终究是暂时性的,也非地炼独有。对地炼来说,真正实质性的威胁还是来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俗称“燃油税改革”),多位地炼人士均表示,这一政策才是导致他们此后步步荆棘的一个长期掣肘。
机遇中崛起——政策、油源、发展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开发建设主战场的最前沿,时代大潮把加速崛起的机遇赋予了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因为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市已经成为山东地炼企业最集中的地市之一,几乎每个区县都有地方炼油企业存在。中国化工网掌握的数据显示,山东地方炼厂总产能6000万吨左右,在东营更是超过2000万吨,其炼油能力占到整个山东省的三分之一。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表示,作为黄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石油石化产业成为了黄三角的重要支柱产业。在“黄三角”区域踏上发展快车道之时,网盛生意宝-中国化工网2010年伊始在山东东营举办第三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为“黄三角”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整个山东地炼企业的发展鼓起阵阵东风。
“日东”输油管道于09年底开工建设,管道的建设有望为地炼企业提供一条非常稳定的油源保障,管道投产将大大降低地炼企业的原油运输成本,尤其是管线终端的东明石化将获得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源。
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度面临绝境的地炼企业从深渊中走出,部分地炼更争相上马千万吨炼油基地,意味着地炼的竞争在历史上首次进入千万吨级别。未来两三年内,正和集团500万吨/年常减压、山东海化5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弘润石化500万吨/年重油综合利用项目都将开工建设并建成投产,表明这些地炼大厂都有望步入千万吨级炼油规模行列。而随着黄三角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省内千万吨级炼油竞赛可能还要加速。届时,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炼油版图都可能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