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石油史上若干事件的思考(四)

www.chinaoilonline.com  2009-07-31 00:00:00

  “石油七姐妹”的形成

    伊朗参股者集团对伊朗石油权益的瓜分,标志着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巨头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国际石油卡特尔,实现了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它们掌握了除美、加以外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90%以上,还控制了石油贸易,操纵着市场价格。

  石油七姐妹不仅仅是七家最大的石油公司的统称,还是一个不是集团的巨头集团。它经历了近30年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进入和瓜分中东石油资源。直到1954年组成伊朗参股者集团,石油七姐妹才最终形成。

  首先,石油七姐妹之间通过在全世界主要产油国的互相参股,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血缘关系,犹如一个大家族。如在沙特阿拉伯的阿美石油公司中,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各占30%,美孚占10%;在伊拉克、阿布扎比和卡塔尔,BP、壳牌、近东石油(埃克森和美孚各占一半)在伊拉克石油公司中各占23.75%;在科威特,BP和海湾各占50%;在伊朗,BP40%,壳牌占14%,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德士古、海湾各占7%,组成国际参股集团;在印尼的Stavanc公司,埃克森和美孚各占50%;在西欧荷兰的NAM,壳牌与埃克森各占50%;在尼日利亚,壳牌与BP各占50%组成新的公司;在东半球的加德士,雪佛龙与德士古各占50%,等等。

  由此可见,这七大国际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以参股合伙方式,共同经营着除美、加以外的绝大部分石油资源,盘根错节,交织成国际卡特尔。

  第二,它们同石油资源国的关系,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它们在各资源国的经营活动,依靠的是英国的殖民主义势力和美国打着门户开放旗号的新殖民主义势力。BP、壳牌之所以能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取得石油租借地,靠的是英国政府的撑腰。而埃克森等5家美国公司之所以能进入中东、南美洲,靠的是美国政府的支持。那些资源国家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签订的租让地合同,都是不平等条约。石油七姐妹在这些国家,以很少的代价,取得大面积租借地,不光取得勘探开采许可权,而且拿到资源的所有权,所有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它们的。资源国家拿到的只是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20世纪50年代才接近利润的50%

  第三,它们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掌握着定价权。1928年至1948年期间,它们按阿克纳卡里协定商定的规则,一律按成本最高的美国原油在墨西哥湾港口离岸价作为基准,保证了美国的利益,也保证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开采获得更大利润。1959年,世界石油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现货交易价格下滑,BP带头压低石油标价,其他六家立即跟进;1960年,埃克森又一次带头压价,其余各家跟上。标价关系到产油国的利益,而它们压低标价,事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1984年,在美国石油企业的兼并风潮中,海湾石油公司被雪佛龙兼并。石油七姐妹剩下六家。更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国家石油国有化,废除了殖民主义性质的石油租借地制度,征收了它们在欧佩克国家的石油资产,它们同产油国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得不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平起平坐、互利合作,靠资本、技术和人才提供服务,换取石油勘探开采权和分享一定的油气资源。资源国拥有完全的主权,对油气勘探开发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在利润分配方面,75%以上归国家石油公司所有。国际市场定价权已转到欧佩克手中。

  因此,石油七姐妹作为一个垄断性的国际卡特尔已不复存在。的确,石油七姐妹是靠不平等的租借地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而发家的。不过,它们也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欧佩克的诞生和壮大

  1960914日,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伊拉克、伊朗、科威特联合成立了欧佩克。这标志着世界石油生产国不甘于任石油七姐妹掠夺,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

  欧佩克成立的直接原因是,1959年至1960石油七姐妹两次压低原油标价,使石油生产国蒙受了重大损失。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原油扩大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一批独立石油公司挤进世界市场,世界原油销售价逐步下滑,形成市价低于标价的局面。石油七姐妹为转嫁损失,19592月,英国石油公司牵头每桶削减18美分,19608月,埃克森带头再次把标价压低10美分。这两次降价,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四国每年减少收入2.31亿美元。

  19594月,第一届阿拉伯石油大会在开罗召开,会上产油国谴责石油七姐妹强行压价的恶劣行径,呼吁稳定标价。第二次压价使产油国义愤填膺。19609月,上述国家的石油部长在巴格达开会,商议对策,决定成立欧佩克,谋求保持石油价格稳定。

  欧佩克成立后15年内办了四件大事。

  第一,积蓄力量,准备策略。从1960年创立到1969年,围绕稳定原油标价,保障产油国石油收入,开展多方面活动。一是组织力量对油价问题开展深入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制定策略;二是为平衡市场需求,研究制定原油生产配额;三是统一口径,迫使公司方面接受矿区使用费经费化,保证利润5: 5分成的实现。19686月,发表《石油政策宣言声明》,制订了成员国同国际石油公司斗争的共同纲领。

  第二,从1970年到1973年,欧佩克利用减少原油产量或减产警告加谈判的策略,在油价和税收问题上轮番主动进攻,迫使石油七姐妹步步退让。

  利比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标价0.3美元/桶、税率8%197012月,欧佩克加拉加斯会议总结推广利比亚经验,组成三个地区(地中海、海湾和其他)集团,分别同外国公司谈判。19711月,海湾国家集团迫使石油公司签订德黑兰协议,税率从50%增加到55%;标价每桶提高0.35美元至0.40美元,另加每桶5美分,作为对通货膨胀的补贴;取消销售回扣。同年4月,地中海出口国集团迫使石油公司在的黎波里协定上签字,标价从2.55美元提高到3.45美元。

  19718月到19736月,欧佩克两次同石油公司阵线举行谈判,讨论美元贬值对欧佩克国家的损害如何补偿。两个日内瓦协议把原油标价分别提高8.49%11.9%

  第三,从1968年起,以阿尔及利亚为先导,循序渐进地推行石油工业国有化。大体上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国家石油公司直接接管外国石油公司的资产,实现本国人经营本国的石油工业。另一种是国家石油公司在外资石油公司中参股,分步骤逐步提高参股比例,仍由外国公司经营管理。

  阿尔及利亚打响了第一炮,于196812月接管美资格蒂石油公司的51%股权,组成双方合资的新公司。1970年,分期分批把30%的石油生产、60%的勘探、70%的管道运输、80%的加工、100%的国内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722月,把控制阿原油产量70%的法国石油公司的51%股权收归国有,同时实现天然气业务及管道完全国有化。

  19726月,伊拉克颁布石油国有化法令,19732月付诸实施。伊朗于1973321日起,由国家石油公司接管国际参股集团的经营管理权和出口权。利比亚先于197012月把萨里尔油田的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半股权收归国有。1974年上半年分别对埃克森和美孚的子公司参股51%,把其他公司全部资产收归国有。

  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海湾产油国1977105日同石油公司方面达成参股总协议,从197311日起,所在国参股25%,到1983年增加到51%19741月,科威特政府同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参股60%,沙特阿拉伯等国参股比例提高到60%。尼日利亚从1971年起先后在几家外资石油公司中参股。委内瑞拉于197616日全部接管外国石油资产。

  这场变革天翻地覆。石油生产国从此成了自己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主人。石油生产国同石油公司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们之间形成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第四,是197310月中东战争中,欧佩克阿拉伯成员国,对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发达国家实行石油减产、禁运,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迫使多数西方国家改变中东政策,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与此同时1016日,欧佩克6个海湾成员国甩开石油公司,单方面把油价提高70%,从每桶3.011美元一下子提高到5.119美元;从而使政府的石油收入从每桶1.7美元增加到3.05美元。

  这是战略性的转折。国际石油卡特尔垄断原油价格的时代结束了,石油生产国自主决定油价的时代开始了,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权落到了欧佩克手中。

  西西伯利亚油气大会战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在西西伯利亚组织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油气大会战,19606月第一口探井出油,1974年这里原油产量上亿吨,1985年达3.66亿吨,占全苏产量一半还多,实现了苏联石油工业的第三次战略转移,为1985年全苏产量达到6.23亿吨起了决定性作用。

  早在苏维埃政权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地质队第一次深入鄂毕河中游地区,发现了大量油苗。1934年,古勃金主持会议,认为这里是很有前景的地区。1937年开始开展物探工作,1939年开始钻地质探井。二次大战结束不久,虽然苏联处于非常困难的恢复时期,政府却下决心布了26口基准井。19539月,第一口基准井获得高产气流。1960年,第一口基准井发现第一个大油田——三湖油田。1961年,又一口基准井发现梅吉翁油田和乌斯吉巴雷克油田,从此进入大发现高潮。最重要的是,19655月在秋明东北部发现萨莫特洛尔特大油田,原始储量高达24亿吨。到1970年,在西西伯利亚发现三大片油区。

  1964年,苏联对三个出油探井进行了试生产。由于地处鄂毕河附近,秋明船厂突击建造了多条运油驳船,乘夏季化冻,运出来一批原油。油田群的开发,最大的困难是运输。鄂毕河成为夏季运输一切物资的主要通道。340万平方公里到处是湖泊和沼泽。突击抢修的几条公路只有冬天冻冰时才能跑车。但冬天多暴风雪。因此,不得不动用大型运输机搞空运。

  在鄂木斯克建了一座大型炼油厂,同时抢修了几条原油管道,通过沼泽地,不好挖沟,干脆就用原木编成排,把管道铺在木排上。1964年首先开始三湖油田的开发。20世纪60年代,有10个油田投入开发。19754月,建成萨莫特洛尔-秋明-阿尔洛季耶夫长输管线,萨莫特洛尔油田投产,原油滚滚西去。

  第二阶段,勘探重点北移,主要目标找天然气。1965年发现第一个大型气田古勃金气田。1966年相继发现乌连戈伊、扎波利扬、麦德维热三个大气田,都是储量万亿立方米的特大型气田。1966年至1976年,西西伯利亚一共发现20个大型和特大型气田,成为世界上蕴藏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

  选择乌连戈伊大气田作为第一个开发对象。1975年建成平排61.42米特大口径的输气管廊,开始大规模东气西输。

  这是苏联石油工业的伟大成就。苏联最早的产油基地是以巴库为主的高加索地区。20世纪50年代,乌拉尔山脉以东、伏尔加河以西的地区发展成为第二巴库1960年产量超过1亿吨。1970年突破2亿吨,1975年高峰产量达到2.249亿吨,而1980年西西伯利亚的产量超过3亿吨,成为最大的产油区。

  20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政治动荡,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开始石油工业私有化和分散化。俄罗斯再也没有组织新的战略接替勘探,辽阔的东西伯利亚迄今再没有发现可观的储量。

  在世界石油工业史上,苏联第二巴库和西西伯利亚的两次战略接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时的苏联政府对油气勘探有远见,敢于大踏步战略甩开,整体部署,重点突破。

苏联西西伯利亚的勘探有经验,也有教训。20世纪30年代,苏联勘探局在乌拉尔山脉东麓和盆地南缘勘探。20世纪40年代主要找中生界,收效甚微。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整个盆地出发,作出总体规划,部署了26口探井,但是1953年刚找到1个油田,又急忙集中在盆地西北缘勘探,成果不大。20世纪60年代重新抓区域勘探,圈出有利地区,定出有利地层。发现乌斯其巴雷克油田后,及时调整部署,重点转向中部和北部,1961年起,几乎每年发现6个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