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勘探领域的“瓶颈”技术扫描

www.chinaoilonline.com  2009-07-10 00:00:00

    20世纪20年代几位美国石油地层学者提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我国的地质学家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陆相生油”理论,并用“复式油气聚集带”等理论找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油气田,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5大油气生产国。

  然而,当大型油气田大多被发现以后,找油气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我国陆相地层多、海相地层中有机质成熟度太高、构造太复杂的勘探条件下,近年来鲜有大型油气田发现。针对这一形势,我国石油地质界经过多年实践,提出并总结了制约我国油气勘探的一些“瓶颈”技术,其中一些也是世界勘探难点,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1.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

  相比而言,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难度远大于构造油气藏。国外的古大型湖泊盆地虽然没有我国多,但层序地层研究与河流沉积体系的建模研究理论和技术积累多﹑实力雄厚,而我国的大型湖泊中间流三角洲沉积模式、相带演化和砂体分布规律以及大型低缓坡度湖盆浅水中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则是薄弱环节,对以河流为主导,多物源注入后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成岩性圈闭的砂体类型、展布、构型等知之甚少。应该努力建立砂体地质模型,从事指导地震精细解释,形成砂体圈闭概念,从而指导油气勘探方向。

  此外,岩性油气藏的地震处理、识别与描述技术也是勘探工作中的难点,包括小面元、高覆盖、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保真处理技术、高精度储层预测技术以及中西部大型湖盆高分辨率层序地质研究与优质储层预测等。为了在大面积低空隙度低渗透率岩性油气藏中预测高孔高渗优质储层,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如虚拟现实解释技术、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地址统计学技术以及叠前反应技术等。

  2.前陆盆地勘探领域

  这个领域的勘探涉及三个主要方面:前陆盆地油气高集规律和储藏潜力评价;前陆盆地高徒构造特征与建模;前陆盆地复杂地表高徒构造地震成像处理攻关技术。

  我国中西部前陆构造带冲断构造发育,构造变形强烈,勘探难度大,常规勘探效果差,勘探的评价技术是准确落实地下构造形态、对构造进行精细工业制图与圈闭综合评价。其中,构造综合建模技术是落实复杂构造圈闭的关键。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基础薄弱,还没有成形的技术。目前,前陆盆地冲断推覆构造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正处于全面引进、在应用中发展的阶段。在几年的勘探实践中,我国科技人员已发现了中国前陆盆地的某些油气成藏的特殊性。

  我国中西部前陆地质的冲断构造由于盆地边界的不规则性而多为压扭性构造,表现为构造高点在三维空间上的斜向迁移,而这一类型的构造建模尤为困难。

  如何有效地利用地表地层填图资料、卫星遥感图像、2D及3D地震勘探资料,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原理与方法对地质构造进行几何学与运动学的综合解析,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是在前陆合地成功勘探的关键。

  3.海相碳酸盐岩勘探领域

  这一领域的问题比较多,有些是全球性技术难题。比如,属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富有机质烃源岩的发育环境与资源潜力”课题中的高成熟区海相烃源岩生油/气潜力评价方法与缺乏有效有机成熟度标尺的烃源岩生烃史恢复;“碳酸盐岩储层的方式机理与云化机理”课题中的白云岩储层的云化机理、模式及有效判别指标的确定等尚未找到解放方法。

  此外,这个领域中的层序格架内碳酸盐岩礁丘滩的识别、评价、预测及勘探模式,海相碳酸盐老储层地球物理处理、解释与预测技术等也属于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着大范围的海相碳酸盐岩,经过几十年的勘探依然没有获得油气发现的大突破,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上述瓶颈技术未能取得重大进展。对此,专家针对塔里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分布特点,吸收国外技术,做好工程设计,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处理上应用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引进微机群并行处理系统,开展叠前时间和深度偏移,提高非均匀储层成像精度。

  我国油气勘探已进入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攻坚阶段,艰难的攻坚战需要更多精细而深入的工作,大量而系统地引进国外先进、成功的经验与设备。同时,也呼唤着有志气、有理想、有能力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石油工业二次创业的伟大事业中去,为祖国找出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