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博弈重构石油定价体系

www.chinaoilonline.com  2025-04-15 13:55:44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王祝伟 标普全球大宗商品亚太及中东石油市场分析总监

2025年4月3日,欧佩克及其盟友八国达成协议,宣布自5月起日均增产41.1万桶原油。其中,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三国独占26.5万桶增量额度。消息公布后,国际油价应声下跌,市场开始质疑这一增产计划能否最终落实。

增产协议遭遇执行困境:补偿机制形同虚设?

根据协议文本,若此前超额产油国能如约完成30.9万桶/日的补偿性减产,实际净增量可能收窄至10.2万桶。但考虑到此前伊拉克等国屡次违背减产承诺,补偿机制的实际效力存疑。按既定程序,新一轮补偿方案将于4月15日前提交。

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在3月末发布的原油市场月报已预判此次产能调整。但当前市场面临更严峻的利空因素:美国大规模加征关税政策的冲击波正在扩散,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恐将形成难以量化的经济减速带,进而压制原油需求。

本次参与增产的八国包括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拟定5月5日召开特别会议商定6月产量。值得注意的是,海湾三国正通过调整配额机制收回市场话语权,将产能控制权从长期超产的成员国手中转移。原定分阶段实施的增产计划被压缩至单月完成,折射出合规产油国对 “搭便车”现象的不满――部分成员国长期超额开采却未受制约,迫使守约方加快产能释放倒逼市场规范。

补偿方案数据显示,伊拉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需在5月完成近九成补偿性减产。但历史经验表明,超额产油国惯用“承诺―拖延―再承诺”策略规避履约。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只有当6月实际产量数据公布时,才能真正检验此次补偿机制的约束力。

能源版图加速重构:2040年后,海湾五国控盘22%新增产能

国际能源市场迎来结构性转折――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长期预测显示,2024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维持在8400万桶的水平,但到2050年将骤降至7300万桶,较此前预期再削减300万桶。需求预期持续走低的主因来自美国市场:电动汽车普及速度超预期叠加燃油车能效提升,导致炼油产能加速萎缩。此外,原油制化学品(COTC)项目的大规模搁置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在供应侧,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能扩张窗口期将持续至2028年。未来十年,美国页岩油革命仍是增量主力,加拿大通过设备优化挖潜增效,圭亚那海上油田进入密集开发期,巴西盐下层油田开发稳步推进。非洲新兴产油国(乌干达、尼日尔等)虽蕴藏潜力,但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其发展高度依赖外资注入。

值得注意的是,当非“欧佩克+”国家产能于2028年触顶回落时,全球能源天平将加速向主要的欧佩克国家,即海湾五国(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倾斜。2040年后,沙特、阿联酋等将扛起全球22%的新增供给,用于填补其他地区产能衰减。科威特、伊朗、伊拉克若能突破地面设施瓶颈,亦可贡献边际增量。市场调节方面,“海湾三杰”(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的战略储备产能始终维持充足弹性,为国际油价提供关键缓冲带。

多重力量构筑油价隐形天花板

短期行情承压明显。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政策持续搅动全球贸易体系,其以经贸手段重塑能源秩序的意图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欧佩克+”虽维持渐进增产节奏,但中东地区高达600万桶/日的战略储备产能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压制油价上行空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已跌破五年均值,形成基本面支撑,而伊朗核协议僵局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仍未消退。综合作用下,2025年二季度布伦特现货价格或将呈现横盘震荡格局,三季度季节性去库存或引发短暂反弹,但整体价格中枢难破70美元/桶关口。

长期颓势难以逆转。着眼2050年远景,能源转型浪潮正重塑定价逻辑。新版预测模型显示,布伦特原油长期均衡价格中枢下移至65美元/桶(不变价),较此前预期再降5美元。驱动因素呈现双重特性:需求侧受制于全球电动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传统炼化产能加速出清;供给侧则因美国边缘页岩区块及深海油田开发放缓,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弹性显著削弱。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油价进入下行通道,环保法规构筑的政策壁垒仍将隔绝价格信号对燃油车需求的刺激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