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石油史上若干事件的思考
世界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
今年8月27日,是世界石油工业诞生150周年纪念日。150年前的这一天,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塞尼卡石油公司的代表埃德温? 德雷克用蒸汽机驱动的一台冲击钻机钻出了油流,而且用蒸汽机驱动的泵抽油生产。人们把这口井称为德雷克井。世界公认,这是世界石油工业的发端。
为什么把德雷克井出油的日子定为世界石油工业这个巨大产业的诞生日?又为什么把这德雷克井所在的地方定为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地?
石油生产要称其为产业,首先要上规模,如果一个地方,仅仅钻那么几口井,产出少量原油,不称其为产业。德雷克井投产以后,在宾州石油溪周边地区,形成了找油热,许多人都在钻井找油。不到10年,阿帕拉契亚地区成为大面积石油产区,仅仅三年时间,年石油产量达到300万桶(41万吨)。
其次,产业要成为体系。德雷克井出油以后,油区附近很快建起了几十座炼油厂,争相用原油炼制灯用煤油。在泰特斯维尔乃至芝加哥地区,制油桶、建储罐、修铁路和驳船运输等,形成了众多的关联企业群。
世界上很早就开采石油的国家不止美国一个,为什么唯独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壮大如此之快?这里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它们互相促进。
第一,阿帕拉契亚大油区的自然条件优越,石油储藏丰富,而且埋藏浅。德雷克井的井深才20米,以当时的钻井技术不难钻获原油。而且地面油苗露头多,不用地质家指导,就能在油苗附近钻井,成功率颇高。
第二,在德雷克井出油之前,炼油技术已经取得突破,用蒸馏釜能把原油炼制成灯用煤油。煤油可替代松脂、鲸油用于照明,很受欢迎。而油区靠近美国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油品需求量大,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煤油运到外地乃至外国销售。这就为石油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市场。
第三,由于美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石油工业一兴起,有大量的钢铁材料、机械制造(蒸汽机、钻机、铁管等)能力给予支持。
第四,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大大推动了石油工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战后“成千上万的退伍兵涌入油区,重新开始生活,寻找发财之道。这时油价已涨到每桶13.5美元,促成了一次投机性繁荣”。“战争切断了来自西部的松脂运输线,造成了松脂油(当时主要的照明材料)的严重短缺。宾州提炼的煤油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缺,更快地开拓了北方市场”。“战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由于南方分离出去,北方无法继续分享棉花出口的收入。对欧洲石油出口迅速增长,弥补了这一损失,成为外汇收入的新源泉”。
第五,美国东部已经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银行业发达,投资者不难得到信贷的支持。而且,19世纪70年代就在油区出现了石油交易市场,进行现货交易。
这就是石油工业在美国率先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环境和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界石油工业没有诞生在其他国家。
标准石油公司解体
世界上第一家垄断性石油企业是洛克菲勒1880年创办的美国标准石油托拉斯。到19世纪90年代,它控制了美国90%左右的炼油能力、85%以上的管道运输能力、85%的油品市场和出口及30%左右的原油开采。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一些州开始把矛头指向这个石油巨头。1891年,它被迫把总部迁出俄亥俄州,落户新泽西州,并宣布解散托拉斯。1899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改组为控股公司。原先标准托拉斯的成员公司基本上变成了它的子公司。1911年,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它违背反托拉斯法,把它解体为34家公司。这是石油史上第一次采用法律手段进行的反垄断。
但是,垄断并没有从石油舞台上消失。1921年,苏联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1938年,墨西哥把外国石油公司没收,建立起国家对石油工业的垄断,而且是100%的绝对垄断。从那以后到现在,世界上陆续建立了100多家国家石油公司,在所在国家内实行石油行业的垄断经营。从1928年阿克纳卡里协定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初伊朗石油国有化,逐步形成了“石油七姐妹”对整个资本主义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寡头垄断,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取而代之的是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垄断。可见,垄断几乎是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一时的现象。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二战以后走上独立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没有选择美、英“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而选择了国家控制自然资源,控制经济、市场的道路,来保障经济独立,防止经济被外国公司控制,并运用本国资源来为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即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一些国家在石油工业中搞国家垄断,像意大利、挪威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世界上出现两次企业兼并的浪潮。1981年~1982年,美孚等几家公司企图兼并较大的石油公司(大陆、马拉松),美国政府以反垄断为名不予支持,以致有两家大石油公司投入了非石油公司的怀抱。但是,从1983年起,情况改变了。美国政府不但不干预,而是同意更大石油公司间的兼并。比如,美国政府和欧盟支持BP对阿莫科、道达尔对菲纳和埃尔夫、埃克森对美孚、雪佛龙对德士古的兼并。可见,“反垄断”这把“尺子”的弹性似乎加大了。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实现了全球化,大公司的兼并,形不成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而合并更有利于增强公司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竞争力。
当然,石油工业的垄断在其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也是不相同的。普遍的做法是,上游垄断程度高,石油天然气是自然资源,是属于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开发。在对外合作方面,只能由国家公司代表国家同外国公司合作。下游的垄断程度低,炼油和销售方面,大多数国家允许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办炼油厂,经营油品的批发和零售。但国家石油公司必须保持对市场一定的控制能力,避免油价过高,伤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因此,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骂垄断。不要用几十年前的老眼光看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垄断。
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
20世纪头10年,汽车开始大批量生产,对汽油的需求逐步上升。有人把此前的阶段叫作“煤油时代”,20年代起叫作“汽油时代”。适应于需求的根本性改变,炼油工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要解决的是,在蒸馏这种“一次加工”的基础上,开发出二次加工技术,以便从每桶原油提炼出更多更好的汽油来。
这一技术革命的先导是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Amoco)的威廉?柏顿发明了热裂化工艺,就是用对原油加热的方法(454°C以上),使原油中比较大的分子裂解为比较小的分子。1911年,建成世界第一座热裂化炉。1921年,建成了工业化连续性热裂化装置。热裂化可使原油的轻油收率达到40~50%。
柏顿的热裂化激起了连锁反应,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开展研究试验,寻求新的工艺技术。真空石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支持法国人尤金?胡德利研究成功了用催化剂实现重质原油裂解的催化裂化工艺,并于1937年开发出第一种催化剂――硅酸铝催化剂,建成世界第一套日产量能力12000桶(6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第一代装置是固定床催化裂化,3年后第二代移动床催化裂化工艺成功问世,1943年建成第一批两座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日加工能力1万桶(50万吨/年),催化裂化使轻油收率大大提高,达到7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另外一批石油公司另辟蹊径,1941年开发出流化催化裂化工艺,1942年建成第一套商业化装置。很快第二代“下流式”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取代了“上流式”装置。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相继出现了第四、第五代流化催化裂化工艺,并几乎成为所有炼油厂二次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催化裂化的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创新、回收等方面。
催化剂的应用,开辟了炼油工业的新纪元。这是炼油工业第二场技术革命。
催化裂化工艺的创新,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创新的主体是石油公司,不是大学,也不是国家实验室。其实,早在1885年标准石油托拉斯就已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企业科研机构,开发脱硫工艺。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几乎所有的大石油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实验室。公司自己搞科研,自己把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催化裂化的发明者胡德利从1922年开始研究催化技术。真空石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接到美国,为他建立实验室,用他的发明建立中试装置、半商业化生产装置,而后建立商业化生产装置,历时十几年。乃是慧眼识英雄,企业家有魄力,有远见。
三是技术无止境。真空石油和太阳石油两家创造了催化裂化,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串联新泽西、法本(德国)、凯洛格等几家公司,后来加上英国石油、英荷壳牌、德士古、环球油品等几家组成催化剂研究协会,成功合作研发了流化催化裂化,这些生产市场上的对手,在技术创新上同心协力搞合作,并没有政府的介入。更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体内不仅包容了未来的应用企业,还吸纳了凯洛格工程公司,擅长工艺研发的环球油品公司,整合各家优势,并很快转化为商业化装置,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是技术革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热裂化使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在加盟的十几年中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炼油业的领先者,帮助它在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很快发展壮大。而催化裂化技术的突破,帮助石油公司迅速扩大轻质油品的生产,满足社会对汽油和柴油的需求,二战中帮助盟军战胜法西斯立了大功。